欢迎访问爱法小站,专注于普法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爱法小站 >> 刑法知识 >> 刑罚 >> 百科详情

缓刑之后累犯如何认定

2025-07-15 刑法知识 责编:爱法小站 6485浏览

缓刑之后的认定涉及法律适用条件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判断,需结合《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综合分析。以下是关键要点和扩展说明:

缓刑之后如何认定

一、认定的基本条件

1. 时间条件

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一般要求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包括缓刑考验期满)或赦免后 5年内 再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

- 缓刑的特殊性:缓刑考验期满视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故缓刑期满后5年内再犯罪可能构成;但缓刑考验期内再犯罪则撤销缓刑,数罪并罚,不构成。

2. 罪质条件

前后罪均需为故意犯罪,且后罪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过失犯罪不构成。

3. 主体条件

行为人须为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

二、缓刑考验期内再犯罪的处理

1. 撤销缓刑,不成立

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或发现漏罪,法院将撤销缓刑,前罪与后罪并罚(《刑法》第七十七条)。此时因前罪刑罚未“执行完毕”,不符合的时间条件。

2. 考验期满后发现的漏罪

- 若漏罪在缓刑期满后发现,且漏罪发生于缓刑前,撤销缓刑并数罪并罚,仍不构成。

- 若漏罪发生于缓刑期满后,则可能按处理。

三、特殊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六条,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罪犯,在刑罚执行完毕(含缓刑期满)后 任何时候 再犯同类罪,均以论处,不受5年期限限制。

四、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与细化

1. 缓刑期满与起算时间

部分观点认为缓刑期满次日为5年期限起算点,但实务中多以判决生效日为基准(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2. 前罪被改判的影响

若缓刑判决经再审改判为实刑,期限从实际刑罚执行完毕起算。

3. 境外犯罪的特殊情形

前罪在境外被判刑且经我国承认的,可能影响认定,需结合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条款判断。

五、法律后果与量刑影响

构成者:

应当从重处罚,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

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刑罚裁量,尤其在暴力犯罪、犯罪等案件中。

六、扩展知识:缓刑与假释的区别

假释犯认定:假释考验期满视为刑罚执行完毕,假释期内再犯罪撤销假释并数罪并罚,不构成;期满后5年内再犯故意犯罪则可能构成。

缓刑与假释的核心差异:缓刑是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假释是附条件提前释放,两者对认定的影响类似,但法律性质不同。

综上,缓刑后的认定需严格遵循法定要件,同时结合具体案情分析时间节点、罪过形式及刑罚类型。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犯罪情节、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作出裁判。

文章标签:
本站申明:爱法小站为普法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在番禺监狱,服刑人员的减刑程序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以下是减刑的主要条件和流程:1. 法定条件: -
    2025-07-31 5909浏览
  • 在中国,恶意撞人行为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故意罪,最高可判处死刑。具体判决取决于案件情节、社会危害性及法律适用,以下是详细分析:1. 法律依据与定罪标准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5条)
    2025-07-30 9645浏览
  • 恩韦自首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法律压力与心理威慑:在司法机关调查过程中,证据逐渐浮出水面,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使其意识到逃脱法律制裁的难度增大。主动自首可能被视为减轻罪责的手段,符合中国《刑法》
    2025-07-30 3737浏览
  • 在中国,死刑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以下是主要法律条文和制度要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死刑适用范围: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如故意、、
    2025-07-29 3625浏览
  • 栏目推荐
  • 贿赂罪通常被认定为共同犯罪,是因为其实施过程涉及行贿人与受贿人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犯罪行为,符合刑法同犯罪的基本要件。具体原因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 共同故意 贿赂罪的成立以行贿方与受贿方存在双向故意
    2025-07-27 7697浏览
  • 刑法中减轻处罚是指司法机关在定罪量刑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行为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等因素,依法对犯罪分子从轻或减轻刑事处罚的制度。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减轻处罚是实现
    2025-07-27 3675浏览
  • 犯罪量刑的基础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有机结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具体包括以下核心要素:1. 犯罪构成要件 量刑必须以罪名成立为前提,即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罪名的构成要件(主体
    2025-07-27 2447浏览
  • 栏目热点
  • 在中国刑法体系中,被判处没收个人财产后,若希望减刑需满足法定条件并遵循特定程序。以下是减刑的主要途径和相关法律依据: 一、减刑的法定条件(《刑法》第78条)1. 重大立功表现 - 检举他人重大犯罪并经查证属实
  • 台湾极刑是什么刑法

    查看详情

    台湾极刑是什么刑法
  • 缓刑期间什么行为会收监

    查看详情

    缓刑期间什么行为会收监
  • 全站推荐
  • 解除违规员工的劳动合同时,需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规,确保程序合法、依据充分。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和法律依据: 一、解除合同的法律依据1.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员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或严重失职
    2025-08-05 685浏览
  • 工伤保险的工伤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时间限制及相关规定如下:1. 申请鉴定的时间限制 - 一般情况下,工伤职工需在工伤认定结论作出后(即《工伤认定决定书》下发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无严格期限,但建议在伤情相对
    2025-08-05 1204浏览
  • 在中国,醉驾(血液酒精含量≥80mg/100ml)构成危险驾驶罪,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款规定,可判处1-6个月拘役,并处罚金。罚金的具体金额由法院综合以下因素裁量: 1. 法律依据与裁量标准 - 《刑法》未规定罚金具体数额
    2025-08-05 2126浏览
  •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