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组织体实施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行为。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 包括罪(如单位普通货物、物品)、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如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如洗钱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罪(如单位合同诈骗、集资诈骗)、危害税收征管罪(如逃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 这些罪名通常涉及单位为了经济利益实施的违法行为,例如通过虚假财务报表骗取贷款或逃避税务监管。
2. 侵犯财产罪
- 如单位职务侵占、单位挪用资金等行为。虽然传统上财产犯罪多由自然人实施,但单位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或挪用本单位财物的情形也属于单位犯罪范畴。
3.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 包括非法经营罪(如单位未经许可经营专营物品)、污染环境罪(如单位排放有毒物质)、非法采矿罪等。
- 单位可能因追求利润而违反环境保护或资源管理法规。
4. 贪污贿赂罪
- 典型的如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等。
- 实践中常见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集体决策实施贿赂行为,例如医药企业系统医疗机构。
5. 危害公共安全罪
- 如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单位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导致事故)、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单位未保障安全生产条件)等。
- 此类犯罪多与单位管理失职或故意违规操作相关。
6. 其他特殊领域犯罪
- 如单位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单位侵犯知识产权罪等新兴领域的犯罪形态。
扩展知识:
单位犯罪的成立需符合"以单位名义实施"+"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双重标准,若个人假借单位名义犯罪则不构成单位犯罪。
处罚上实行"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刑法第31条)。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有时存在争议,例如单位内部成员擅自实施的犯罪是否代表单位意志需结合决策程序判断。
近年来司法解释对单位犯罪主体有所扩展,例如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实施特定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认定需结合具体罪名构成要件及单位行为特征,司法实践中需注意区分单位整体意志与个人行为的界限。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