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可以”和“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下面从刑法的角度对“可以”和“应当”进行说明,以突显它们之间的不同。
一、“可以”的概念
“可以”通常表示一种允许或赋予的权利或特权,即“有选择的权利”。在刑法中,“可以”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合法:当某种行为没有被明文禁止,或者行为的主体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获得允许或许可,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合法的,行为主体“可以”进行。
比如,在刑法中规定了合法的范围,如果在该范围内采取了措施,就是一种“可以”的行为。
2. 宽限或减轻刑罚的情况:在刑法中,法律有时候会为犯罪行为的主体在法律规定的限度范围内提供宽限或减轻刑罚的机会,这种情况下犯罪行为的主体“可以”获得更轻的处罚。
比如,在缓刑规定中规定了缓刑的条件和限制,符合这些条件和限制的犯罪主体“可以”被判缓刑。
二、“应当”的概念
“应当”通常表示一种必须或应该做的责任或义务。在刑法中,“应当”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规定:在法律中规定的东西,所有的对象都“应当”做到或者不做。这个涵盖了刑法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比如规定了不能带入站,那么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这个规定。
2. 依法判决:判决机关在依法审理完一个案件后,会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判决,犯罪行为的主体“应当”接受相应的处罚。
比如,在判决中规定了某个犯罪主体必须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那么这个犯罪主体“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可以”和“应当”的区别
1. 法律性质:一般情况下,“可以”的法律性质为权利,而“应当”的法律性质为义务。离合同法中规定的“人人均有结婚的自由”是一种“可以”的权利,而“应当”偿还债务就是明确的一个义务。
2. 限制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可以”涉及到行为主体的选择权,有着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而“应当”则代表了对行为主体的限制和规范,必须进行行动。
3. 程度和强制性:与“可以”不同,“应当”属于主观范畴。具体到刑法中,如果某个对象“应当”采取某种措施,但未采取,就可能被视作过失犯罪等,构成了“应当”与否明显依赖于主观能动性的情况。
4. 程度和强制性:一般情况下,“应当”比“可以”更具义务性和强制性。比如规定交通规则,每个人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否则会被交通部门处罚。
总之,“可以”和“应当”是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具有明显的区别和特点。正确地区分和使用两种概念,可以有效地提高刑法中规定的法律效果。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