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所具备的各种要素,包括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等。在法律上,犯罪构成是指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同时满足特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通常,对犯罪构成进行分类有多种方法,主要包括不同的犯罪类型、不同的犯罪主体和不同的犯罪主观方面等。
一、按犯罪类型分类
1. 刑法中的犯罪分为犯罪分子的要素、犯罪的有害结果、犯罪的构成行为或方式、犯罪的法律后果等四种类型。按照这四种类型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犯罪分子的要素:即犯罪主体的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必须具备的在法律上承担刑事责任的资格。根据不同的主体要素,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犯罪、犯罪与责任、犯罪行为、犯罪对象等不同的分类。
(2)犯罪的有害结果:根据犯罪行为可能造成的具体危害后果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危害性犯罪、结果性犯罪、暴力犯罪等不同的分类。
(3)犯罪的构成行为或方式:犯罪构成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一般犯罪(直接犯罪)、间接犯罪(共犯和干预者)、主观方面犯罪(过失犯罪)等不同的分类。
(4)犯罪的法律后果:根据不同的法律后果,可将犯罪行为分为阻却犯罪、未遂犯罪、故意犯罪、违法犯罪等不同的分类。
二、按犯罪主体分类
1. 依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个人犯罪和团体犯罪。个人犯罪是指由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而团体犯罪是指由组织、团体或政府机构实施的犯罪行为。
2. 同时,根据犯罪主体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不同,还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专职犯罪(如执法人员、政府官员等)、非专职犯罪(普通人)等类型。
三、按犯罪主观方面分类
1. 从犯罪主观方面来看,犯罪行为可以分为故意犯和过失犯。
(1)故意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但仍然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2)过失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由于疏忽或过失导致了不该发生的犯罪结果。
犯罪构成的分类可以根据犯罪类型、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划分,不同的分类方式更有利于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犯罪构成的分类也有助于司法机关根据不同的犯罪情况制定刑事法律规定,并加以处理和惩治。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