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作权法》对抄袭(即剽窃)行为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结合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进行详细分析:
一、抄袭的法律定义与核心要件
1. 实质相似性
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抄袭指未经许可复制他人作品或实质性部分的行为。司法实践中采用"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
- 接触可能性:被控侵权人有机会接触原作品(如公开发表);
- 表达相似性:两作品在独创性表达层面高度重合(非思想、事实等不受保护元素)。
2. 独创性排除
单纯使用公共领域内容(如历史事实、通用表达)不构成抄袭,但对该内容的原创性编排可能受保护。
二、具体侵权形态
1. 直接抄袭
逐字复制或仅作微小改动(如替换词汇、调整语序),多见于文字作品。2014年琼诉于正案确立"情节相似且具体表达雷同"即构成侵权。
2. 洗稿行为
对原作进行表面改写而保留核心表达结构,可能被认定为"高级抄袭"。2020年首例"人工智能洗稿"案(腾讯诉网贷之家)认定擅自使用数据文章构成侵权。
3. 汇编侵权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六条,汇编若干作品片段而未获授权,且未体现独创性选择编排的,构成抄袭。
三、责任认定与抗辩事由
1. 举证责任
原告需完成初步相似性举证,被告可主张:
- 合理使用(如评论、教学引用)
- 独立创作完成
- 获许可的转换性使用
2. 显著例外情形
以下情况不构成抄袭:
-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
- 执行标准规范的必要表达
- 通用图形、公式等有限表达方式
四、法律责任体系
1. 民事赔偿
按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违法所得计算,难以计算的适用50万以下法定赔偿。2021年《著作权法》修订后增设1-5倍惩罚性赔偿。
2. 行政处罚
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可处1-5倍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工具设备。
3. 刑事追责
依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营利性抄袭且违法所得超5万元,或传播量超5000次,可处3-7年有期徒刑。
五、特殊领域认定标准
1. 软件作品
通过"抽象-过滤-比较"三步法判定代码结构、接口设计等实质性相似。
2. 美术作品
保护具独创性的视觉元素组合,2021年"鬼吹灯"案明确角色形象可构成独立著作权。
3. 学术成果
引用超10%且未规范标注可能被认定为抄袭,但需结合引用目的和转换性判断。
司法实践强调个案衡量,不同作品类型判断标准存在差异,建议权利人通过著作权登记、时间戳等技术手段固定权属证据。对于法律适用中的疑难情形,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相关条款。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