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法是指保护计算机软件权利人对其原创性软件作品所享有的一系列专有权利的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构成了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核心法律框架。
1. 权利客体:计算机软件包括程序及其有关文档。程序是指以源代码或目标代码形式表现的指令序列;文档则包括设计方案、流程图、用户手册等。
2. 权利主体:软件开发者(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自动享有著作权,委托开发或职务作品的权属需通过合同约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1条明确职务软件的著作权原则上归属于单位。
3. 权利内容:
- 人身权:署名权、修改权;
- 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改编权等。
- 特殊权利:如《著作权法》第53条规定的技术措施保护,禁止规避著作权管理信息。
4. 权利取得:中国采用自动保护原则,软件完成即产生著作权。自愿登记制度(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可作为权利归属的初步证明,在司法纠纷中具有证据效力。
5. 保护期限:
- 自然人:终生加死后50年;
- 法人/组织:首次发表后50年,若未发表则自开发完成起50年。
6. 侵权认定:
- 直接侵权:未经许可复制、分发、改编软件;
- 间接侵权:提供破解工具或实质性帮助。司法实践中采用"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判定抄袭。
7. 例外规定:
- 合理使用:为学习研究少量复制、兼容性分析(需符合《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7条);
- 反向工程:仅限获取兼容信息且不得用于侵权目的。
8. 法律责任:
- 民事赔偿:实际损失或侵权所得难以计算时,可适用法定赔偿(最高500万元);
- 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倍以下罚款;
- 刑事制裁:根据《刑法》第217条,严重侵权可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
9. 国际保护:
中国作为《伯尔尼公约》《TRIPS协定》成员,对WTO成员软件实施国民待遇原则。WIPO版权条约(WCT)对软件保护的技术措施要求已在国内立法中体现。
10. 实务要点:
- 开源软件需遵守特定许可证(如GPL、MIT)的约束;
- 云服务场景下的SaaS模式可能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复制权的交叉侵权问题;
- 区块链存证已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可为电子证据形式。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