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合同欺诈风险需要从合同签订前的尽职调查、合同条款审查、履行过程监控等多方面入手,重点关注以下关键点:
1. 主体资格审查
- 核实对方主体资质:查验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等文件原件,通过工商登记系统核对注册信息是否一致。
- 特殊行业需验证资质:如建筑行业需查验资质等级证书,进出口贸易需确认海关备案。
- 注意代理权限:若为代理人签署,需核实授权范围及有效期,避免无权代理或越权签署。
2. 合同条款风险防控
- 明确标的物细节:包括规格、数量、质量标准(如国标、行业标准)、验收标准及违约责任。
- 价格与付款条款:约定货币种类、付款节点(如预付款比例、验货后付款)、发票开具条件。
- 争议解决机制:优先选择仲裁(明确仲裁机构及规则)或诉讼(约定有利于己方的管辖法院)。
3. 履行过程监督
- 建立履约台账:记录交货、验收、付款等关键节点凭证,如签收单、验收报告、付款回执。
- 及时行使抗辩权:发现对方违约时,书面催告并保留证据,必要时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或不安抗辩权。
4. 证据留存与管理
- 书面沟通优先:重要事项通过邮件、函件等方式确认,避免口头协议。
- 电子证据固化:聊天记录、通话录音需完整保存原始载体,必要时公证。
5. 法律工具运用
- 担保条款:要求对方提供保证金、银行保函或抵押登记。
- 不可抗力条款:明确不可抗力范围及后果分担机制。
6. 专业支持
- 聘请律师审查合同:重点检查违约责任、解除条件、知识产权归属等条款。
- 涉外合同注意法律适用:约定准据法及语言文本效力,避免冲突。
补充知识:
表见代理风险:若对方使用伪造印章,需证明己方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如比对备案印章)。
阴阳合同效力:规避监管的"阴阳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应以真实意思表示为准。
格式条款限制:提供格式条款方需尽提示说明义务,否则对方可主张条款无效。
合同欺诈防范是系统性工程,需结合交易背景动态调整策略,必要时可采取诉前财产保全等法律手段降低损失。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