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其目的是合法规范各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合同所约定的事情顺利完成。但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欺诈手段,让另一方对合同款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或是将合同条款设置为不利于对方的内容,从而诱骗对方签订合同。这种行为是违反“自愿、平等、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的,因而是可以撤销的。
一、欺诈行为
1.欺诈的定义
欺诈是指签订合同时,一方或双方通过不实的言辞、隐瞒事实真相、虚假陈述等欺骗行为,达到超越真实情况的效果,引诱另一方依照虚假情况签订合同。
2.欺诈行为的类型
合同欺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假行为,包括虚假陈述、虚假承诺等行为;另一种是故意隐瞒,包括不告知其他方所知的事实和重要信息,以及故意遮掩本方缺陷或风险等。
二、撤销合同的方式
1.达成合同的方式
如果在达成合同的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造成被欺诈方误入歧途而同意签订合同,那么被欺诈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撤销合同:
(1)沟通协商:如果被欺诈方发现合同存在问题后,第一时间应该和签约方进行沟通协商,尝试和对方协商解决合同执行问题。
(2)和解协议:双方在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签署和解协议的方式来解决,双方同意撤销合同,解决争议。
(3)起诉法院:如果沟通协商和和解协议均无法解决争议,被欺诈方可以向法院起诉,并请求法院判定合同为无效合同,全部或部分撤销合同。
2.撤销时限
欺诈方通常会故意隐瞒或者虚假陈述一些实情和信息,从而导致被欺诈方签订了欺诈性合同。在此种情况下,法律认为被欺诈方签订合同是受到了迫害,因此被欺诈方可以撤销该份合同。但是,被欺诈方必须在合同签署后尽快发现欺诈行为,并在没有过期之前提出撤销的请求。如果被欺诈方在发现欺诈行为后不及时采取行动,那么被欺诈方将可能失去撤销权.
三、总结
签订合同属于一种法律行为,需要各方合法、自愿、平等地达成协议,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推动协议顺利完成。如果某一方存在欺诈行为,让对方对合同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或是将合同条款设置为对方不利的内容,则可以视情况对合同进行撤销。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被欺诈方必须及时了解自己的权益,遇到欺诈行为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