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能力鉴定作为一项法定程序,其规范性和严肃性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可能存在虚假或不合规的情况,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如下:
一、可能存在的造假风险点
1. 材料造假:被鉴定人伪造病历、检查报告等医学证明,夸大或虚构伤病情况。部分中介机构甚至提供"包装病历"服务,协助骗取鉴定结论。
2. 人情鉴定:个别鉴定人员与用人单位或被鉴定人存在利害关系,通过修改检查数据、篡改专家组意见等方式违规操作。2021年湖南某鉴定中心就曾因收受贿赂出具虚假鉴定被立案查处。
3. 过程违规:未按规定程序实施检查,如替代体检、省略必要检查项目等。部分机构会缩短面检时间,仅凭书面材料直接出具结论。
4. 标准滥用:故意曲解《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条款,例如将"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压迫"的肌力分级主观判定提高,使本不符合伤残等级的情况获得认定。
二、制度性保障措施
1. 多级审核机制:地市级鉴定结论需经医学专家组初评、复核组确认、委员会终审三级流程。对争议结论,省级复核程序可启动重新鉴定。
2. 技术防范手段:部分地区已推行生物识别认证(如人脸识别体检)、医学影像区块链存证,确保被鉴定人身份和检查资料真实性。
3. 法律责任追究:《工伤保险条例》第57条明确规定,虚假鉴定可构成诈骗罪,涉案金额超5000元即可刑事立案。2023年浙江某案例中,造假链条涉及12人被判刑。
三、争议解决途径
对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报告15日内申请省级复核
发现腐败线索可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
通过行政诉讼可推翻错误鉴定结论,2022年最高法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已有因程序违法被撤销的鉴定案件。
劳动能力鉴定直接关系到工伤保险待遇发放和劳动关系处置,其公信力需依靠制度约束和技术革新共同维护。参与者应清醒认识法律后果,用人单位对可疑结论应及时提出复核申请。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