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受伤认定劳动关系的核心在于判断双方是否存在实质性的劳动关系,而非仅依据合同形式。以下是认定要点及相关法律依据:
1. 劳动关系三要素
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需同时满足:
主体资格:用工方具备用人单位资格,劳动者符合法定年龄;
从属性:劳动者受考勤、工作指令等管理约束,服从工作安排;
业务组成:劳动内容系用人单位主营业务组成部分。
2. 实际履行优先原则
即使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若实际履行中符合劳动关系特征(如固定工作时间、接受绩效考核、使用单位工具设备),仍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典型案例中,外卖骑手虽注册为个体户,但因平台强制派单、着装要求等,法院多判定存在劳动关系。
3. 证据链条构建
以下证据可强化劳动关系认定:
经济从属:工资转账记录、社保缴纳凭证;
管理痕迹:工牌、考勤表、奖惩通知;
工作内容:业务系统账号、客户对接记录、工作群聊天记录;
第三方证明:同事证言、客户反馈、平台接单数据。
4. 特殊行业认定标准
平台经济:人社部等八部门《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符合劳动关系本质的平台用工需签订劳动合同。部分地区(如北京)将“算法控制”纳入从属性判断。
建筑行业:根据《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施工总包方对分包方雇工承担连带责任,即使未直接签约也可能被认定事实劳动关系。
5. 排除情形
若双方为承揽、合作经营等民事关系,需满足:
劳动者自主决定工作方式;
按成果结算费用,无或固定报酬;
工具、设备自备且承担经营风险。
6. 工伤认定程序
一旦确认劳动关系,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工作时间、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伤应认定为工伤。劳动仲裁委或法院可依职权调取平台数据、资金流水等勘验事实本质。
注意:个别地区出台细化规则,如浙江规定外卖员每日接单量超一定比例即推定劳动关系。主张劳动关系一方应主动收集证据,必要时申请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