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法规定,工伤是指在用人单位劳动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的意外伤害和职业病。工伤的处理是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是对职工权益的保障。下面就工伤如何处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应该申报工伤的情况
1、在用人单位内工作时间发生的,直接的职业病病例和意外伤害不论伤害程度应该申报工伤。
2、在从事用人单位业务范围内的工作中,由于工作特殊性质而导致的职业病病例和意外伤害在10日以内的,不论伤害还是病情轻重都应该申报工伤。
3、发生的职业病病例和意外伤害在10日至12个月内,并且无争议的,不论轻重都应该申报工伤。但是,含争议的,应该申报工伤,并由用人单位委员会指导处理。
4、对于职业病病例和意外伤害发生时间超过12个月的,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核实用人单位是否有过错误认识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申报工伤。
二、工伤的处理方式
1、由用人单位负责办理
当职工因为工作原因而导致发生意外伤害和职业病时,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相关的责任,负责职工的医疗和赔偿。同时,用人单位还要向职工提供相关的帮助,如福利等方面。
2、职工在用人单位内受伤后,就必须立即让单位领导进行登记,这样可以保证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工伤进行处理。
3、在职工申报工伤的同时还要向所属劳动模范营地报告,这样就可以确保在个人层面上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工伤赔偿标准
1、基本医疗费:基本医疗费用根据职工收治的医院而定,最高不得超过二级甲等医院的医疗费用。
2、住院护理费:根据当地病床费标准核定。
3、伤残赔偿:根据工龄、残疾程度和收入等多项因素来裁定。
4、死亡赔偿:如果因工伤导致职工死亡,那么必须向职工的合法继承人进行一定的赔偿。
总之,工伤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用人单位应该加强对工作安全方面的管理,必须及时处理申报工伤的问题,从而保障职工的权益。同时,我国在工伤赔偿方面也有了具体的规定标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组织适当的领导力量来进行处理。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