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赔偿金的计算涉及多个法律依据和具体情形,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常见情况的计算方法及相关法律要点:
1. 经济补偿金(N/2N)
- N的经济补偿标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按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算,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月工资指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若高于当地社平工资3倍,则按3倍封顶且补偿年限不超过12年。
- 2N的赔偿金适用: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如无合法理由、未协商一致、违反程序等),需按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支付。
2.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工超1个月不满1年未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从次月起每月支付2倍工资,最多11个月。
- 注意:仲裁时效为1年,从争议发生日起算,部分地区以“逐月失效”原则计算时效。
3. 加班工资赔偿
- 工作日加班:按工资的150%支付;休息日加班:200%;法定节假日加班:300%。
- 若用人单位克扣加班费,除补足差额外,可能需加付50%~100%的赔偿金(《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条)。
4. 拖欠/克扣工资的赔偿
-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5条,劳动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后仍未支付的,按应付金额50%~100%加付赔偿金。
- 劳动者还可主张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N)。
5. 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
- 超出法定试用期期限或重复约定试用期的,用人单位需以转正工资为标准,按已履行超期天数支付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83条)。
6. 工伤待遇赔偿
- 工伤停工留薪期工资按原待遇发放(《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若单位未参保,需全额承担工伤赔偿(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
注意事项:
计算基数需明确是否包含奖金、津贴等(各地司法实践可能不同)。
劳动争议需先申请仲裁,不服结果方可诉讼,时效一般为1年。
留存工资条、考勤记录、解除通知等证据是关键。
法律依据主要涵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具体情形可能因地方法规或司法解释有所差异,建议结合个案咨询专业律师。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