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和伤残认定都是指当职工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患上职业病后,由劳动部门进行的一种认定工作。不过,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点。下面将详细介绍工伤认定和伤残认定的区别。
一、认定对象不同
工伤认定的对象是职工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患上职业病后,是否符合工伤保险的认定标准,是否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职工的医疗费、伤残津贴、丧葬补助等费用。
伤残认定的对象是工伤发生后,所致的职工是否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减损,是否能够适应原工种或改变工种,应确定其伤残等级,便于确定伤残补贴的数量和标准。
二、认定标准不同
工伤认定所采用的是“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认定标准,这些标准是工伤保险系统内部的规定。例如,职工在工作时间内为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服务,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与其工作有因果关系,就可以认定为工伤。
伤残认定所采用的则是《全国工伤人员伤残等级和由此确定的伤残补助资金标准的规定》中的标准,标准将其按照不同的等级,分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和七级。
三、认定依据不同
工伤认定需提供的依据包括事故现场调查、职工诊断证明、职工批准的医疗证明、职工的工资证明、单位的工伤责任报告等。因此,工伤认定是以职工工作时间中突发的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为依据,以工作单位的情况为判断的重点。
如果职工认为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对某项工作造成了伤残,那么他需要提供与伤残有关的证明材料,如就医记录、检查报告、残疾证明等。因此,伤残认定是以职工身体的实际伤残情况为基础的。
四、认定内容不同
工伤认定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工伤认定标准,有无工伤,伤残程度如何,工伤保险基金责任范围等内容。这一认定意味着是否给职工支付工伤保险赔偿金、医疗补助金和事故补贴等。
伤残认定的内容主要涉及职工的伤残等级的确定和相应的伤残补贴金额的计算。这一认定的最终目的是确定职工交通费、护理费、伤残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工伤认定主要是确立职工的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范围,而伤残认定主要是确定职工的伤残等级和伤残补贴金额。虽然两者相互关联,但它们的侧重点和认定标准具有明显的差异。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