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纠纷打官司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和专业策略,需从以下方面系统准备:
1. 证据收集与固定
书面材料: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社保缴纳证明、调岗或辞退通知等需公证保全。微信、邮件等电子证据需公证或录屏。
证人证言:同事证言需提前拟定书面证词,注明证人身份信息。
视听资料:现场录音录像需完整连贯,未经剪辑。
2. 法律依据梳理
基础法律:《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核心依据,需重点掌握第38-48条(解除合同)、第82条(二倍工资)等条款。
特别规定:关注地方性法规,如北京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对加班费计算有细化标准。
3. 前置仲裁程序
必须在一年仲裁时效内(自权益受损之日起算,中断情形需书面证明)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仲裁委申请。
仲裁请求需明确:常见包括经济补偿金(N)、赔偿金(2N)、未签合同双倍工资差额(最长11个月)、加班费等。
4. 诉讼策略制定
举证责任分配:工资发放、考勤记录由单位举证;员工需证明劳动关系存在(如工牌、工作成果)。
赔偿计算技巧:经济补偿金按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包含奖金补贴;违法解除赔偿金为补偿金的2倍。
5. 常见争议焦点应对
定性争议:单位可能将辞退伪装成"自愿离职",需通过离职手续签字效力抗辩。
程序违法:单方调岗、未通知工会等情形可主张解除无效。
证据对抗:针对单位后补的考勤记录,可申请笔迹鉴定或系统日志审查。
6. 执行与风险防范
胜诉后单位拒不履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需注意财产线索收集。
对于小微企业,建议同时申请财产保全。
注意反诉风险:单位可能以泄露商业秘密等为由提起反索赔。
补充知识:
集体劳动争议(10人以上)可推举3-5名代表人,仲裁期限可延长至60日。
劳务派遣纠纷需同时起诉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
新型业态(如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需结合从属性判断,可参考(2021)鲁民再11号等判例。
专业建议:劳动案件胜诉率约70%,但调解结案率达40%以上。仲裁阶段可尝试通过工会或人社部门调解,降低成本。重大复杂案件(如高管竞业限制纠纷)建议委托专业劳动法律师,律师费可列入诉讼请求由败诉方承担(部分地区支持)。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