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即使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仍可通过以下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具体保障措施及法律依据如下:
一、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存在
1. 工资支付凭证:保留银行流水、工资条、转账记录等,证明用人单位定期支付劳动报酬。
2. 据:
- 考勤记录(打卡记录、签到表、钉钉/企业微信记录);
- 工作成果(邮件、文件署名、项目记录);
- 公司内部系统权限(OA账号、工作群聊天记录)。
3. 其他佐证:工牌、工服、社保缴纳记录、同事证人证言等。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7条及《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未签合同时,可通过实际用工行为认定劳动关系。
二、主张双倍工资赔偿
时效与计算:从用工满1个月的次日起至满1年,最多可主张11个月双倍工资(差额部分)。需注意仲裁时效为1年,从劳动关系终止或应当支付之日起算。
例外情况:若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是劳动者拒签合同,则无需赔偿(需用人单位举证)。
三、补缴社保与公积金
向当地社保稽核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在职期间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
公积金管理中心可追缴未缴纳的住房公积金,部分地区允许一次性补缴。
四、工伤认定与赔偿
未签合同不影响工伤认定,需提供劳动关系证明及其他证据(如现场照片、医疗记录)。
用人单位未参保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全部赔付责任。
五、其他途径
1. 劳动监察投诉:向用工所在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监管部门可责令单位改正并行政处罚。
2. 申请仲裁:
- 主张经济补偿:若因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可要求N或2N赔偿金;
- 追讨加班费、年终奖等应有待遇。
注意事项:
电子证据需保留原始载体(如手机、电脑),必要时公证。
涉及高管或特殊岗位时,需结合职务权限综合认定劳动关系(参考(2019)最高法民再198号判决)。
劳动者应主动收集证据,及时主张权利,避免因时效或证据不足导致权益受损。法律未强制要求书面合同作为前提,但举证责任在劳动者一方,故证据越充分越有利。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