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劳动关系的规定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是构成劳动关系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平等协商,并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和项目合同三种形式。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必须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关系。
2. 试用期规定
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内,任何一方都可以书面通知对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说明理由,也不需承担赔偿责任。试用期满,用人单位未书面通知劳动者不合格的,即视为劳动者通过试用期,双方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
3. 用工形式
按照用工形式,劳动关系主要包括直接劳动关系和非直接劳动关系两种。直接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招用并管理劳动者的劳动关系。非直接劳动关系包括劳务派遣和承包等形式,用人单位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或者承包商等中介机构来招用和管理劳动者。不同的用工形式涉及的劳动关系也不尽相同。
4. 特殊工种的规定
对于女职工、未成年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国家有专门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与这些人群建立劳动关系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高温、高寒、有毒等工种,未成年工不得从事矿山等危险工种等。
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加班费。劳动者享有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日等权利。
6. 工资支付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工资支付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高温津贴等特殊工资应当按规定支付。
7. 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劳动者享有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
8. 经济补偿
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9. 保障权益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劳动者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通过集体协商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构成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涵盖了劳动合同、用工形式、特殊群体保护、工作时间休息、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多个方面,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双方关系的和谐稳定。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