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者或其他有关责任人员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对于单位犯罪有特殊的规定,但不代表单位犯罪的责任人能够免责。相反,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应该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第31条的规定,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根据该条规定,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包括企业法人、组织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这些责任人员既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也包括其他具体实施犯罪的人员。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他们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包括判刑、罚款等。
其次,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还可能承担刑法上的共同犯罪责任。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例如,高级管理人员指使员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销售,或是共同参与贪污受贿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高级管理人员不仅要受到单位犯罪的追究,还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的主要责任人。
此外,我国的公司法和劳动法也对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4条的规定,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故意违法犯罪的,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不仅要承担刑法上的追究,还可能需要向受害人赔偿损失。
另外,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还可能受到劳动法的制裁。根据《劳动法》第39条的规定,员工因工作原因受到财物损害的,有权要求单位给予赔偿。如果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导致员工受到财物损害,员工可要求单位赔偿损失。此外,根据《劳动法》第94条的规定,对于单位犯罪事件,员工还可以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解除劳动关系等法律救济。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不能免责。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包括判刑、罚款等。同时,他们还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的主要责任人,承担共同犯罪的法律责任。此外,他们还可能被要求进行民事赔偿,承担劳动法的制裁。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单位犯罪的严肃态度,也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