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在刑法处理中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责任主体、构成要件、刑罚方式及法律后果等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具体处理规则如下:
一、责任主体的区分
1. 单位犯罪
责任主体为单位本身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法第30-31条)。单位需具备法人资格或独立财产,犯罪行为体现单位整体意志,利益归属单位。
*示例*:公司为逃税集体决策做假账,违法所得归入公司账户。
2. 个人犯罪
责任主体为自然人,犯罪行为体现个人意志,利益归个人所有。即使以单位名义实施,若违法所得由个人私分,按个人犯罪论处(刑法第393条但书)。
二、构成要件的特殊性
单位犯罪须同时满足:
(1)以单位名义实施;
(2)经集体决定或负责人授权;
(3)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
三者缺一则可能认定为个人犯罪(《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三、刑罚适用差异
1. 单位犯罪的刑罚
- 对单位:判处罚金(无限额罚金为主,如刑法第190条);
- 对责任人员:直接责任人可处自由刑,但通常轻于同类个人犯罪(如单位行贿罪最高刑为5年,个人行贿罪可判无期)。
2. 个人犯罪刑罚
根据罪名可判处更严厉的自由刑、罚金或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者可适用死刑(如贪污罪)。
四、立案标准与量刑差异
同一罪名下,单位犯罪的立案金额标准通常高于个人犯罪:
例如普通货物罪,个人偷逃税款10万元即构成犯罪,单位需达20万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24条)。
五、法律后果扩展
1. 单位犯罪记录影响
被定罪单位可能面临资质剥夺(如吊销营业执照)、政府采购限制等行政后果。
2. 个人连带责任
责任人员除承担刑事责任外,可能被禁止担任企业高管(公司法第146条)。
六、实务中的争议点
1. 单位意志的认定
如何区分单位集体意志与个人滥用职权,需结合会议记录、公章使用等证据综合判断。
2. 小微企业犯罪定性
一人公司或家族企业若财产混同,可能穿透认定个人犯罪(《九民纪要》第10条)。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界分,本质是刑法对组织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不同评价,实务中需严格审查行为主体、利益归属及主观意图等要素。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