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犯罪执行过程中,对服刑人员进行部分或全部减刑,并在监管条件下将其释放,进一步扶持他们重返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中国刑法中,假释是特别行政措施的一种,受到国家监管与管理。
假释机制的实施可以减轻刑满释放后再犯罪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社会治安水平。尤其是将监管条件和教育措施作为假释的必要条件之一,使得服刑人员在犯罪原因、心理、行为等方面掌握更加深入的认识,在重新回归社会后不再犯罪,找回生活的信心和稳定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一方面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权益,另一方面,为服刑人员的积极复出营造公平公正平台和便捷、高效渠道,使他们不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加速回归社会的步伐。
假释机制的实施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同时还有助于缓解监狱系统的负担。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不良犯罪的发生率同样很高,那么监狱真正能承受的服刑人员数量是所有犯罪分子的总和比例要小得多。而假释机制的实施,可以通过减轻服刑人员的犯罪负担,进一步缓解监狱系统的参与。 同时,假释机制的实施还可以帮助缩短刑句执行的时间,进一步节约国家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成本,使刑罚更加公平和有效。
在假释机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1)判定机构应当明确分析、推断被判人的犯罪潜力、道德水准、社会认同和表现,并调查乃至意见征询,需要评估其是否适合假释;
(2)切实加强对假释期间的服务教育,帮助被假释人员解决生活和工作等重要问题,提高社会认同、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为持久复出铺平道路;
(3)强化假释监督工作,在假释监管部门的协助下开展有效监督,以保证被假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高效性。
假释机制的开展对于符合国家相应要求的服刑人员具有积极作用,使得其得到重获自由的同时,提高了其重回社会的能力和积极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