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刑法中,拖延支付工资是一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拖延支付工资的行为将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拖延支付工资并造成较大损害的行为将面临不同的刑事处罚。
首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了拖延支付劳动报酬情形下的刑事责任问题。该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故拖延支付劳动者工资待遇的,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劳动者生活困难的,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可以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劳动者拖欠工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拖欠工资数额大于5000元为触犯刑事犯罪的标准。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财产刑,对于拖欠支付工资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失,用人单位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且有罚款的情形。如果用人单位不能如实地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劳动保障部门有制裁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不履行支付工资义务,即构成违法行为。
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关于依法正确审理涉及欠薪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曾表示:欠薪行为影响社会稳定、损害职工合法权益,不仅是民事责任问题,也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故在相关刑法中容许对此类行为从重处罚。
总之,拖延支付工资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还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用人单位拖欠支付工资不仅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还可能触犯刑事法律规定,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因此,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