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后如何追究刑事责任(800字以上)
一、单位犯罪的特点和种类
单位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机构作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与个人犯罪相比,单位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主体特点。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而不是自然人个体。这种集体性的犯罪主体决定了单位犯罪往往涉及多人共同行为。
2. 动机特点。单位犯罪往往源于单位追求经济利益或权力扩张的内部动机,是为了促进单位发展或满足单位自身需求而实施的。
3. 犯罪形式。单位犯罪通常表现为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逃税漏税、环境污染等。
我国刑法将单位犯罪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
1.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等。
2. 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如重大安全事故罪、污染环境罪等。
3. 徇私舞弊犯罪,如单位行贿罪、挪用资金罪等。
4. 其他单位犯罪,如单位受贿罪、单位逃税罪等。
二、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主要依据和程序
1. 依法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依据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单位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20年修订的刑法总则第三章对单位犯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及其追究方式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追究单位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依据:
(1) 单位实施了法定的单位犯罪构成要件,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
(2) 单位犯罪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如重大安全事故、严重环境污染等;
(3) 单位的决策者、管理者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应当对单位犯罪行为负责。
2. 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程序
(1) 立案侦查。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发现单位涉嫌犯罪后,应当依法立案侦查。
(2) 收集证据。侦查机关应当通过询问单位负责人、调取单位账簿资料、检验产品等方式,全面收集证据,查明单位犯罪事实。
(3) 提起公诉。经侦查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以对单位提起公诉。
(4) 法院审理。法院应当依法对单位犯罪行为进行审理,依照刑法规定对单位判处罚金刑或者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5) 执行判决。判决生效后,应当及时执行,对单位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确保判决得到贯彻执行。
三、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等相关人员刑事责任
除了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外,刑法还规定了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等相关人员刑事责任的制度。
1. 追究法定代表人刑事责任的情形
(1) 法定代表人对单位犯罪行为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
(2) 法定代表人明知单位实施重大违法犯罪行为而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的;
(3) 法定代表人非法谋取私利,指使单位实施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
2. 追究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情形
(1)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实施或者指使他人实施单位犯罪行为的;
(2) 直接责任人对所管理的业务或者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
3. 追究责任人员的程序
(1) 在调查单位犯罪案件时,也应当调查相关责任人的违法犯罪事实。
(2) 提起公诉时,除单位外,还应当同时提起对相关责任人的公诉。
(3) 法院在审理单位案件时,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总之,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过程,既要查明单位犯罪事实,还要认定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充分运用刑法的相关规定,切实追究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才能切实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