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要素是指构成一个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要素。犯罪构成要素是刑法规定的,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其构成要素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犯罪构成要素包括法定行为、客观方面(即犯罪主体所采取的行为)和主观方面(即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或认识)。
首先,法定行为是犯罪构成要素的基础。法定行为是指犯罪行为应该由法律明确规定,并在具体案件中得到明确适用的行为。法定行为的要求使得犯罪行为具有明确性和确定性,防止了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的任意性解释和扩展。在宪法、刑法等立法中,对各种犯罪行为所具备的法定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盗窃罪的法定行为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故意侵占他人财物。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符合法律对该犯罪行为的明确规定,则不能构成犯罪。
其次,客观方面是犯罪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所采取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以及行为方式等。客观方面要素主要包括行为人的行为、行为对象和行为方式。行为人的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行动,例如对他人身体进行伤害的暴力行为、非法拘禁他人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等。行为对象是指犯罪主体选择的对象,例如故意罪的行为对象是人的生命;行为方式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方式,例如在公众场所造成爆炸等。
最后,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或认识,即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故意、主观故意等心理状态。在国内外刑法中,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主观故意、过失等。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并有意要实施该违法行为的心理状态。以故意罪为例,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并有意要实施行为,即具备了故意的主观方面要素。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虽然不能预见行为后果,但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并有意要实施该行为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但应当明知的情况下没有尽到防范义务,导致了一定的后果。
综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