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法律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法律因素是指犯罪构成的依据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界定的。法律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事实要素:犯罪事实要素是指构成某一犯罪的具体行为、状态和结果等。比如,盗窃罪的犯罪事实要素就是盗窃他人财物的实施行为。
2. 犯罪行为的客观要件:犯罪行为的客观要件主要包括可行性、完成和危险等。可行性是指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有可能实施的必要条件;完成是指犯罪行为实施成功的情况;危险是指犯罪行为带来的潜在危险。
3. 犯罪行为的主观要件:犯罪行为的主观要件主要包括故意、过失和故意导致等。故意是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但仍然实施行为;过失是指犯罪行为人由于疏忽或不加注意导致犯罪结果的实施行为;故意导致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并且有预期的意图导致犯罪结果的实施行为。
社会因素是指犯罪构成的依据是社会现象和社会规范等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判断。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人们行为的普遍期待和规定。社会规范是基于社会价值观念的,犯罪构成也是根据社会规范来判断的。比如,道德规范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规范认为是违法的。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指社会经济状况对犯罪构成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贫富差距、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文化背景对犯罪构成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着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犯罪构成的理论依据是法律规定和社会认可共同作用的结果。法律规定提供了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和标准,社会认可则通过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犯罪行为进行界定和判断。只有法律因素和社会因素同时具备,才能形成有效的犯罪构成依据。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