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概述
某公司在进行业务拓展时,需要招聘一批员工。由于公司自身人力资源和用工成本的考虑,决定采用编外用工的形式招聘员工。其中一名被招聘员工因在工作期间泄露公司机密被公司发现,随即被辞退。经过调查,该员工被判处刑事自由刑罚。因员工表现良好,在法律规定的半年刑期后,获得了缓刑。但是,该员工想要重新回到公司工作,被公司拒绝了。员工认为公司的做法有问题,要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员工应该如何应对公司的拒绝?
二、编外用工的问题
首先,对于公司采用编外用工形式招聘员工这样的做法,虽然在国内不违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很多问题。编外用工一方面不占用公司的编制,另一方面也不必缴纳员工的社保、公积金等费用,因此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种能够降低用工成本的办法。但是,由于编外用工不受《劳动法》的保护,因此在公司与员工的合同中,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违法的内容,例如违反最低工资标准、违反工时监管等问题。这些就会使得员工的权益受到伤害。
而在本案中,被招聘的员工是采用编外用工的形式参与公司的工作,由于受到了“泄露公司机密”的指控而被公司辞退。该员工在法律程序中被判处刑事自由刑罚,但是由于表现良好,获得了半年的缓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员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因为他在重新寻求工作机会时遭到了公司的拒绝,这也加剧了编外用工带来的诸多问题。
三、判缓刑对员工的影响
在刑事法律程序中,判缓刑的意思是:法院在认定被告人的罪行后,不将其处以实刑而是暂缓执行判决,并根据被告人的好转表现而对其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缓刑期限是法院判决时确定的,也就是说,在缓刑期间,该员工可以暂不执行判决,但需按照法院制定的具体条件来进行行为规范。如果员工在缓刑期间没能履行法院要求的行为规范,那么缓刑期将会被撤销,同时要继续执行之前的判决。
因此,虽然缓刑意味着员工暂时摆脱了被判刑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但是却会给员工的未来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对于个人信用记录和求职。在本案中,虽然员工获得了缓刑,但是公司依旧不想再次雇佣他。这时,员工如果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需要寻求职业法律服务机构的支持,并与公司就此事进行调解。如果公司依然不通融,那么员工可以选择通过法院提起诉讼。
四、合法用工是企业的责任
在企业管理中,合法用工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自身品牌价值的体现。尽管编外用工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但不合理的用工管理却可能导致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不仅仅是法律讼案所需要的费用,更是企业形象受损的后果。
总之,在本案中,虽然员工获得了缓刑,但是公司依然不想再次雇佣他。但如果该员工在法律上进行,仍有很大机会获得法院的支持。企业应当尽可能避免采用编外用工的形式招募员工,在用工管理方面更应该合法合规。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员工的信任,做好用工管理和员工待遇是企业维护口碑和声誉的基础。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