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
1. 自动保护原则
根据《伯尔尼公约》和我国《著作权法》,作品自创作完成之日起自动获得著作权,无需登记或发表。但著作权登记可增强法律效力,建议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或地方版权局进行作品自愿登记,作为权属证明。
2. 保留创作证据
时间戳认证:通过可信时间戳服务(如联合信任时间戳)固定作品完成时间。
电子存证:使用区块链技术(如蚂蚁链、腾讯至信链)保存创作过程文件,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纸质证据:手稿、设计草图等原件建议密封邮寄给自己(保留未拆封邮戳)或公证存档。
3. 合同约定
著作权归属:委托创作、职务作品等情况需通过书面合同明确权利归属,参照《著作权法》第18-19条。
授权条款:许可使用应注明范围(地域、时间、方式)、是否独家、转授权权限及分成比例。
4. 技术保护措施
数字水印:在图片、音频视频中嵌入隐形水印(如Digimarc)。
DRM系统:对电子书、软件等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限制非法复制。
反编译保护:软件作品可通过代码混淆、加密等手段防止逆向工程。
5. 侵权监测与
网络监测:使用AI监测工具(如字节跳动版权监测系统)全网侵权内容。
平台投诉: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向网站提交"通知-删除"请求。
司法途径:可主张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法定赔偿额上限500万元),严重侵权可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217条)。
6. 国际保护策略
通过《世界版权公约》或马德里体系进行跨国登记。对于软件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可同步申请专利权强化保护。
补充知识:202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新增"视听作品"分类,明确合作作品、职务作品的收益分配规则。需要注意的是,思想、事实等不受保护,但独创性表达方式可主张权利。实践中,舞蹈动作编排、游戏界面等新型作品类型已逐步被司法判例认可。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