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特许经营合同通常涉及法律程序、合同条款及双方协商等多方面因素,需谨慎处理。以下是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审查合同条款
特许经营合同通常包含解除条件、违约责任、冷静期条款等。重点查看:
- 解除权:是否约定单方解除权(如特许人隐瞒信息时被特许人可解除)。
- 冷静期: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被特许人可在合同签订后一定期限内单方解除(通常需未实际使用特许资源)。
- 违约条款:明确何种行为构成根本违约(如特许人未履行培训、供货义务)。
2. 协商解除
双方可签署《解除协议》,需明确:
- 费用清算(加盟费、保证金是否退还)。
- 知识产权终止(停止使用商标、运营手册)。
- 保密与竞业限制条款的后续效力。
3. 法定解除情形
依据《民法典》第563条,以下情形可主张解除:
- 特许人未取得“两店一年”资质却签订合同。
- 特许人提供虚假信息(如虚构盈利数据)。
- 因不可抗力或一方迟延履行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
4. 诉讼/仲裁途径
若协商失败,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解除,需准备:
- 合同履行证据(如特许人违约的沟通记录)。
- 损失证明(如因品牌问题导致的营业额下降)。
- 注意诉讼时效(通常3年,自知道权利受损日起算)。
5. 后合同义务
即使解除合同,仍需:
- 返还运营资料、销毁含有商标的物品。
- 遵守保密协议,避免法律纠纷。
注意事项
特许经营合同解除可能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若特许人存在欺诈,可主张撤销合同而非解除。
部分地区要求特许经营备案,未备案可能导致合同效力瑕疵。
建议委托律师审阅合同,尤其注意“不可抗力”定义、管辖法院等细节。
解除此类合同需兼顾法律与商业利益,前期证据保全和专业法律意见至关重要。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