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是指一方或双方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从而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其法律后果和社会危害性如下:
一、法律后果
1. 民事责任
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欺诈方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民法典》第148条)。
若欺诈行为导致对方实际损失(如履约成本、预期利益),需承担全额赔偿。
可能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影响征信。
2. 行政责任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对欺诈行为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
涉及虚假广告的,依据《广告法》最高可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
3. 刑事责任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数额较大(3000元至1万元以上)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专门惩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合同欺诈,如伪造担保、收钱后逃匿等,最高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社会危害性
1. 破坏市场诚信体系,增加交易成本。
2. 导致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消费者)财产受损,引发社会矛盾。
3. 扰乱经济秩序,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例如P2P平台暴雷多涉及合同欺诈。
实务中的常见情形
阴阳合同:通过签订两份不同价款的合同逃避税费。
虚假资质:伪造许可证、财务资料骗取合作。
质量欺诈:以次充好或隐瞒标的物瑕疵。
格式条款陷阱:利用霸王条款免除自身责任。
防骗建议
1. 核查对方资质(企查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 重要条款书面明确(如质量标准、违约责任)。
3. 大额交易前委托律师审查合同。
4. 保留沟通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合同欺诈的认定需结合主观恶意与客观行为,司法实践中常需通过聊天记录、资金流向等证据链综合判断。遭遇欺诈时应及时固定证据,避免超过3年撤销权行使期限。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