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履行合同诈骗是指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或合同约定,自行履行合同的行为,并通过此行为获取不当利益,在民商事领域属于典型的违法行为。擅自履行合同诈骗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合同的订立。擅自履行合同诈骗的基础是存在一份合同,其中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可以是口头约定,也可以是书面约定,只要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合法有效的约定即可认定为合同。
其次,一方自行履行。通常情况下,合同的一方在未得到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履行了合同项下的义务,这属于擅自履行合同的情形。比如,甲方未等到乙方同意就提前支付货款,或者甲方提前交付货物但未得到乙方确认等。
再次,获取不当利益。擅自履行合同的一方往往是为了谋取不当利益而采取此种行为,比如通过提前履行合同的方式获得对方信任、获取额外回报或者规避合同风险等。一旦擅自履行合同成功,该方便可以从中获取利益,甚至有可能对对方造成损失。
最后,对方存在损失。擅自履行合同的行为对对方造成了实际经济损失,即认定擅自履行合同诈骗的关键条件之一。损失可以是财产损失,也可以是违约金、赔偿金等形式。
要认定擅自履行合同诈骗,需要证据确凿,确有意图地自行履行合同且获得不当利益,同时对别人造成了损失。一旦发现存在擅自履行合同诈骗的行为,受损方可以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擅自履行合同的一方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