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解除合同的举证关键在于收集和保存证据,证明用人单位解除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以下是举证要点及法律依据:
1. 书面解除通知
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是核心证据,需注意通知是否载明解除理由。若理由模糊(如“不符合岗位要求”但未说明具体依据)或明显违法(如解雇怀孕职工),可结合其他证据质疑其合法性。
2. 劳动关系证明
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记录、考勤表等可证明劳动关系存续及履行情况。若用人单位未签合同,可通过工牌、工作邮件、同事证言等补充证明。
3. 违法解除的具体情形
- 无合法依据解除:对照《劳动合同法》第39条(过失性解除)、第40条(非过失性解除)及第41条(经济性裁员),若解除理由不符合上述条款或未履行法定程序(如未提前30日通知),可主张违法解除。
- 歧视性解除:如因性别、生育、疾病等被解雇,需留存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明歧视性言论。
- 程序违规:经济性裁员未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或未协商变更合同直接解雇,均属程序违法。
4. 沟通记录
与HR或管理层的录音、微信记录、邮件往来等可反映解除的真实原因。例如,用人单位口头提出“不赔偿就解雇”的威胁性言论。
5. 规章制度合法性
若单位以“严重违纪”为由解除合同,需举证其规章制度已通过民主程序(职工讨论)并公示。否则,该制度不能作为解雇依据。
6. 权益受损证据
违法解除可能导致工资、奖金、年终奖等损失,需保留相关计算依据。若单位拒绝开具离职证明,应保存沟通记录。
7. 仲裁或诉讼策略
- 举证责任分配: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用人单位对解除合法性负主要举证责任,但劳动者需初步证明劳动关系及解除事实。
- 时效:申请劳动仲裁需在解除之日起1年内提出。
法律后果:违法解除合同,劳动者可主张继续履行合同或赔偿金(2倍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计算(N),赔偿金为2N。
实务中建议尽早收集证据,必要时咨询律师分析个案风险。劳动仲裁阶段可申请单位提供内部文件(如解雇审批记录),若单位拒绝,仲裁委可能推定其举证不利。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