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终止或解除需遵循法定程序和合同约定,主要手续包括以下要点:
1. 核查合同条款
- 审查合同中关于终止或解除的约定,包括通知期限、条件、违约责任等。例如,部分合同要求提前30日书面通知,或因特定违约行为直接解除。
- 注意约定是否违反《民法典》强制性规定(如格式条款显失公平可能无效)。
2. 书面通知
- 向对方发送《解除/终止通知书》,明确说明理由、依据及生效时间。若因对方违约解除,需列明违约事实及证据(如催告函、履约瑕疵记录)。
- 通过EMS邮寄并保留送达凭证(注明文件名称及签收记录),必要时可公证送达。
3. 协商与清算
- 启动协商程序,签订《终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
- 未履行部分的处理(如退货、退款);
- 损害赔偿(直接损失与可得利益);
- 保密条款或竞业限制的延续效力。
4. 交接与结算
- 实物交接:返还设备、资料等,签署交接清单;
- 财务结算:结清尾款、违约金、押金等,开具发票或收据;
- 知识产权:确认权属转移或许可终止。
5. 争议救济
- 若对方拒绝解除,可提起诉讼或仲裁。注意诉讼时效(通常3年)及管辖约定。
- 必要时申请财产保全或行为禁令(如禁止转移关键资产)。
6. 特殊类型合同附加要求
- 劳动合同:需出具离职证明、办理社保转移,经济补偿金按工作年限计算;
- 房屋租赁合同:结清水电费、恢复房屋原状,注销租房备案;
- 建设工程合同:完成工程验收、移交技术资料,结算质保金。
7. 备案与公示
- 部分合同需向监管部门备案(如特许经营、政府采购合同);
- 上市公司重大合同解除可能触发信息披露义务。
8. 风险防范
- 避免“默示解除”(如继续履行可能视为合同变更);
- 涉外合同注意冲突法规则(如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情形)。
实务中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审核文件,并全程保留证据链(如沟通记录、付款凭证)。不同行业可能存在特别规定,例如金融衍生品合同需遵循ISDA主协议终止条款。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