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判决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结合具体案情、犯罪金额、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等因素综合判定。以下是判决要点及相关扩展内容:
一、基本量刑标准
1. 数额较大(个人诈骗2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单位诈骗2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个人诈骗2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单位诈骗200万元以上不满1000万元):
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个人诈骗100万元以上/单位诈骗1000万元以上):
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二、影响量刑的加重情节
多次诈骗:两年内三次以上实施合同诈骗。
挥霍财物:导致被害人无法追回损失。
惯犯身份:以诈骗为业或曾因合同诈骗受过刑事处罚。
特殊对象:诈骗救灾、扶贫、防疫等特定款物。
恶劣手段: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或虚构项目资质。
三、从宽处理情形
自首/立功:主动投案或揭发他人犯罪,可能减轻处罚。
退赃退赔:全额退赃、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从轻处罚。
未遂犯:因意志外原因未得逞,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
四、司法实践要点
1. 共同犯罪:按全部犯罪处罚,从犯应当从轻或免除处罚。
2. 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直接责任人按个人犯罪标准追责。
3. 刑民交叉:被害人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4. 地域差异:部分省份可根据经济水平调整数额标准(需报最高法院备案)。
五、关联法律问题
与普通诈骗罪(刑法第266条)相比,本罪要求“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且保护市场经济秩序属性更强。
若同时触犯伪件罪、洗钱罪等,可能数罪并罚。
跨境合同诈骗可能涉及国际刑事司法协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犯罪金额计算、情节认定等有细化规定。实践中需结合书面合同、履约能力、钱款去向等证据综合认定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