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在订立、履行或解除合同过程中以欺骗、威胁、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对方订立、履行或解除合同意思表示的行为。为了维护合同订立的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我国法律对合同欺诈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惩处。合同欺诈的处罚规定主要包括刑事和民事责任。
一、刑事责任
合同欺诈涉及财产欺诈,属于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是判处合同诈骗罪的重要标准,通常认定财产数额达到国家规定的刑事起诉标准的三倍以上为数额较大。
在也有法律补充规定其它刑事责任,比如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明确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违反规定,收受买受人的房地产交易价款或者从二者之一取得不当利益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属于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不当利益的刑事犯罪行为,相关条款补充了欺诈行为的刑事责任。此外,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还针对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包庇、纵容等行为做出了相应的刑事责任规定。
二、民事责任
合同欺诈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有一方因欺诈导致订立、履行或解除合同,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 赔偿原则: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采用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无效,受损害当事人有权要求返还其已经支付的款项,并有权要求赔偿其因合同欺诈受到的损失。
2. 赔偿范围:
赔偿范围包括合同损失和间接损失,即除了合同标的物的损失外,还包括因合同欺诈而导致的其他损失,例如因此次交易而失去其他交易机会所造成的损失。
3. 赔偿方式:
被告应当根据判决书或者裁定书指定的期间和方式支付;对支付查封财产或者冻结财产的,应当及时履行。
4. 赔偿数额:
赔偿数额根据当事人实际损失进行衡量,欺诈行为的严重程度、损害程度、对受害方日常生活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等因素都将对赔偿数额的确定起到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合同欺诈的处罚规定主要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侧重对欺诈行为的惩罚,涉及到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骗取财物的行为;民事责任则主要体现在受损害方要求返还已支付款项以及赔偿合同损失和间接损失等方面。因此,在合同订立、履行或解除过程中,应当遵守诚信原则,避免进行欺诈行为,以免承担相应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