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存在一些套路,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套路和应对方法:
1. 模糊合同条款
有些劳务合同故意使用模糊或笼统的词语,例如“根据公司规定”“适时调整”等,以此规避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应对方法:要求合同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工时、薪资结构、绩效考核标准等,避免模糊措辞。
2. 试用期过长或滥用
部分企业会设定过长的试用期,甚至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长期限(如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或者在试用期结束后以“不合格”为由随意解雇员工。
应对方法:核实法律规定的试用期上限,确保合同中的试用期符合《劳动合同法》要求,并保留试用期考核证据。
3. 工资拆分陷阱
雇主可能将工资拆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补贴等,表面上工资较高,但实际发放时以各种理由克扣绩效或补贴,导致实际收入低于约定。
应对方法:要求合同明确工资总额及构成,确保“应发工资”与实际约定一致,防止变相降薪。
4. 霸王条款
某些合同包含不合理条款,例如“无条件服从加班”“离职后竞业限制无补偿”“公司可单方面调岗降薪”等,限制劳动者权益。
应对方法:注意审查此类条款,竞业限制必须附带经济补偿(通常为离职前工资的30%以上),调岗降薪需双方协商一致。
5. 社保公积金不足额缴纳
企业可能按最低基数而非实际工资缴纳社保或公积金,减少用工成本,但损害员工长远利益(如养老金、公积金贷款额度)。
应对方法:核对缴费基数是否与工资匹配,留存工资流水作为证据,必要时向社保部门投诉。
6. 合同与offer不一致
部分企业提供的劳动合同与入职offer内容不符,例如降低薪资、增加工作职责等,利用劳动者签约时的疏忽蒙混过关。
应对方法:签署前仔细对比合同与offer,如有差异立即提出异议并要求修正。
7. 不签或拖延签订合同
有些雇主以“试用期满再签”“走流程”为由拖延签订书面合同,导致劳动者难以证明劳动关系。
应对方法:《劳动合同法》规定需在用工1个月内签订合同,超期可主张双倍工资赔偿,注意留存据(如考勤、工作邮件)。
8. 隐蔽性劳务派遣
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规避用人单位的直接责任,可能导致同工不同酬或福利缩水。
应对方法:确认用工主体是否与实际雇主一致,劳务派遣仅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岗位。
9. 违约金陷阱
合同可能设置高额违约金条款(如服务期未满、培训费偿还),但法律规定仅有两种情形可约定违约金:专项培训费用或竞业限制。
应对方法:普通离职无需支付违约金,除非企业提供过付费专项培训并有书面协议。
10. 口头承诺不写入合同
招聘时承诺的年终奖、晋升机会等未写入合同,后续无法兑现。
应对方法:所有重要待遇均要求书面化,避免轻信口头承诺。
扩展知识: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权要求合同一式两份且内容一致,雇主无权扣押员工合同。遭遇不公平时,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注意保留证据(如录音、邮件、工资条等)。合同签署前务必逐条审阅,必要时咨询法律人士。
劳务关系的核心是平等自愿,遇到明显不合理的条款应及时协商或拒绝签署,避免后续困难。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