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应该选择劳动争议仲裁作为解决途径。劳动争议仲裁是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下面我将就劳动争议仲裁的具体内容作详细介绍:
1. 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与特点
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提出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并进行审理,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它是我国解决劳动争议的主要途径之一,与诉讼程序并行。
劳动争议仲裁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性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在劳动关系领域具有专业性优势。
(2)程序简便快捷。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相比诉讼更加简单快捷,有利于及时解决劳动争议。
(3)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不服可以提起诉讼。
(4)保护员工权益。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范围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主要包括:
(1)劳动合同纠纷;
(2)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劳动报酬和福利争议;
(3)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4)工伤认定、工伤赔偿以及医疗费用争议;
(5)其他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争议。
3. 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一方或双方可向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
(2)受理立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后,应当在7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3)组庭审理。仲裁庭由3人组成,通常由1名仲裁员担任庭长。双方当事人有权参加庭审。
(4)作出裁决。仲裁庭经审理后,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裁决。裁决书应当载明争议的事实、理由、结果等内容。
(5)履行裁决。裁决书送达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不服可以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的来说,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方式,其程序简便快捷,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保障。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