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主要来自以下几类人群和学术领域:
1. 法学界学者:部分刑法学者和人权法专家基于现代刑罚理念,主张死刑违背人权、难以避免误判,且缺乏实证证明其威慑力。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曲新久教授曾提出“死刑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认为死刑对遏制恶性犯罪作用有限。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车浩教授也从刑罚的正当性角度质疑死刑的合宪性。
2. 人权组织:国内非政府组织如“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死刑执行数量与治安状况无直接相关性。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中国分部也持续呼吁废除死刑。
3. 部分司法实务界人士:少数检察官和法官在学术研讨中提出,终身监禁可替代死刑。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发布的死刑复核权回收规定,被视为限制死刑适用的实践。
4. 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如经济学家曾撰文指出,死刑可能激化社会暴力循环。文化界人士如作家慕容雪村通过文学作品反思死刑问题。
5. 宗教及学者:佛教团体基于“不杀生”戒律反对死刑,基督教部分教派也持类似立场。学研究者援引罗尔斯的“正义论”,质疑死刑是否符合程序正义。
6. 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针对未成年犯罪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严刑峻法对青少年犯罪预防效果有限。
这些观点常引用以下论据:
司法误判不可逆性(如呼格吉勒图案)
国际人权公约趋势(中国已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犯罪学的“标签理论”认为严刑可能强化犯罪认同
恢复性司法理念强调赔偿而非报复
需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民调显示,83%民众仍支持保留死刑,因此废除死刑的倡导演进缓慢。当前司法实践中已通过“少杀、慎杀”政策逐步限制死刑适用,贪污罪等非暴力犯罪死刑条款近年已被废除。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