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以单位身份为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在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单位犯罪的种类和处罚方式。除了对犯罪主体单位进行处罚外,还对与犯罪主体单位有关的个人进行处罚。
一、单位犯罪的种类和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侵占罪:指单位侵占国家、集体或者个人财物的行为。
2. 挪用公款罪:指单位挪用公共财物或者其他公务用途款项、经费、物品的行为。
3. 违法发放、出售发票罪:指单位违法发放、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等票据的行为。
4. 虚假注册资本罪:指单位在申请注册登记时提供虚假资料,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将单位已经缴足的注册资本扣留的行为。
5.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指单位以非法方式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
对于这些单位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应承担主体责任,并接受相应的处罚,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罚款:根据犯罪的情节和单位的性质、规模等因素,对单位处以数额较大的罚款。
2. 暂停或者吊销许可证: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进行处罚,有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暂停或者吊销经营许可证。
3. 追缴违法所得:针对某些犯罪行为,单位可能会取得非法所得,这时可以追缴其违法所得。
4. 拘留:在某些情况下,单位犯罪行为涉及的人员可以被拘留。
二、单位犯罪还处罚哪些人
除了对犯罪主体单位进行处罚外,还会对与犯罪主体单位有关的个人进行处罚。这些个人包括:
1. 直接责任人员:指在单位犯罪行为中拥有直接领导、管理、执行等职责的人员,例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财务主管等人员。这些人员应对犯罪行为负有相应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 关键人员:指在单位犯罪行为中拥有关键职责的人员,例如财务、生产、销售等领域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应对犯罪行为负有间接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3. 普通员工:指在单位犯罪行为中执行、协助、配合行为的员工。这些员工应对犯罪行为负有一定的间接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总之,单位犯罪是一种犯罪行为,对于单位犯罪行为应当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对与犯罪主体单位有关的个人也要进行处罚,以达到惩罚犯罪、震慑犯罪的目的。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