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行为实施刑罚时,法院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等因素来决定刑罚的轻重。有时候被告人虽然有一定的表现和态度,但因为案情严重,罪行恶劣等因素,法院可能认为不应该给予减刑。下面我们从刑事判决的一些实际案例来看,哪些情况下犯罪人员没有得到减刑的情况。
一、案情严重,后果严重
有些犯罪行为虽然犯罪人员可能认罪态度好,积极赔偿,但因为案情本身十分严重,危害性较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社会恶劣影响,法院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可能会不考虑减刑。比如故意、抢劫、等严重犯罪行为,即使犯罪人员认错态度好,法院也可能依法判处较重的刑罚,不宽容减轻。
二、多次、不悔改
一些犯罪分子在得到法院宽大处理后,却没有悔改,反而再次犯罪,且犯罪情节严重,对此类情况法院也通常不会再给予减刑。因为这类犯罪人员没有接受法律教育和社会改造,继续危害社会,法院会更严厉地惩罚他们,以示警示他人,维护社会安宁。
三、证据确凿,不足改判
如果犯罪人员虽然认罪态度好,但案件证据确凿,确有罪证,并且罪名成立且社会影响恶劣,即使再表现良好,法院也可能不会减轻刑罚。因为法院要以事实为准,对于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法官可能会依法作出维护公正司法的决定,保护社会正义和法律权威。
四、犯罪态度不佳,不配合司法调查
有些犯罪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态度恶劣,逃避承担责任,不愿意配合司法调查等,即使有一定的表现也可能无法获得减刑。因为法院认为这类犯罪人员不尊重法律,不尊重司法,无法接受对自己的不当行为的批评和处罚,所以不给予减刑。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普遍依法对犯罪人员采取从严处理原则,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权威。但同时,对于表现好、认罪态度好、改过自新的犯罪人员,法院也是会考虑减轻刑罚的。所以,犯罪人员如果想要获得减刑,首先要尊重法律,诚实认罪,积极悔过,并主动配合司法调查,这样才有可能被法院考虑减刑的可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