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骗局常见于网络上,在实际生活中也时有发生。该骗局的出现源于刑法修正案的实施,主要是因为刑法修正案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定罪标准,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利用各种手段骗取个人信息,从而实施各种诈骗行为。下面是刑法修正案骗局的几种常见形式及应对方法:
一、银行卡盗刷骗局
大量的人在银行卡操作过程中,不慎暴露了卡号和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致使不法分子密告账户,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银行卡斗转星移、利用“短信”工具进行银行卡盗刷等,形成了银行卡信息泄露漏洞。针对该类骗局,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将银行卡密码告诉任何人,且不要在不可靠的网站或APP中泄露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二、贷款诈骗骗局
一些不法分子发动所谓网络金融诈骗,以理财、P2P、消费分期等形式为诱饵,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诈骗,如约定好的响应速度排名、短信发送、突出优惠等陷阱,让诈骗团伙赚取高额利润。针对该类骗局,人们要保持冷静,务必仔细查看相关操作流程及合同条款,了解产品以及品牌背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网络诈骗骗局
网络诈骗是一种涉及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组织机构之间协同作战的战术,是黑色产业链的根源,具有规模化、复杂化、技术化等特点。黑客为其黑色产业链支撑而开发出了一系列技术和武器,如假网站、木马病毒、虚假广告、病毒链接等诈骗陷阱,可随时监控、劫持银行账户、支付宝、微信等个人账户信息,造成严重的社会伤害。针对该类骗局,人们应保持警惕,使用正规的网络服务,不轻信陌生人的邀请,不随意打开邮件及附表、软件等,同时要定期更换密码和绑定的手机号码,以确保自身信息安全。
四、网络调查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受害者的私人信息和通讯方式,利用电子邮件、QQ、微信、短信等渠道,冒充银行、税务、公检法等机构,发送邮件、电话、短信等对受害者进行威胁和恐吓,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进一步骗取受害者的信息及财产。针对该类骗局,人们应当保证私人信息的绝密性,不随意公开自己的信息和通讯方式,如接到可疑电话或信息,要立即上网查询信息的真实性,并在怀疑的情况下向公安机关或金融机构报警。
总之,针对刑法修正案骗局,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增加自我保障能力,了解和掌握各种骗局,及时回避风险,避免成为骗子的下一个目标。同时,需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大对网络诈骗等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让不法分子无所遁形,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安全。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