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是国家基本法律之一,主要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刑罚)的制度体系。我国刑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核心,其定义与特征可从以下多维度展开:
1. 法律性质
刑法属于公法范畴,体现国家强制力,通过禁止性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其调整对象是犯罪与刑罚的关系,具有最终制裁性(其他法律无法调整时才介入)。
2. 立法宗旨
根据《刑法》第1条,我国刑法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具体包括:
保护国家安全、政权稳定
保障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维护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
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功能
3. 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5条):刑罚轻重应与犯罪情节、危害程度匹配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4条):排除特权或歧视性适用
4. 犯罪构成要件
我国采取四要件理论:
客体:犯罪行为侵害的法益(如生命权、公共安全)
客观方面:危害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
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通常16周岁)、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
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例外情况含严格责任)
5. 刑罚体系
分为主刑与附加刑: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对外国人可适用驱逐出境
6. 修正与补充机制
刑法通过立法解释(如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如"两高"指导意见)动态适应社会发展。截至2023年,已颁布11个刑法修正案,新增罪名如"妨害安全驾驶罪"(《刑法修正案(十一)》)。
7. 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刑法具有保障法地位,当行政法、民法等不足以规制严重违法行为时启动。例如:
民事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界限
行政处罚逃税与逃税罪的数额标准差异
我国刑法体系融合大陆法系成文法传统与本土实践经验,强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近年逐步减少死刑罪名、强化民生领域保护(如食品药品犯罪量刑加重)。其司法解释体系(如《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量刑标准化。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