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法的具体分值因考试或评分体系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通常涉及以下核心内容和评分要点:
1. 基础概念(15-20分)
包括著作权的定义、保护对象(作品类型)、权利主体(作者、法人作品等)。需掌握《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作品种类,如文字、音乐、美术、计算机软件等,以及不受保护的官方文件、时事新闻等例外情形。
2. 权利内容(20-25分)
分为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财产权(复制、发行、表演、信息网络传播等12项权利)。需区分著作权与邻接权(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广播组织等权利)。
3. 权利归属与限制(15-20分)
合作作品、职务作品、委托作品的权属规则,以及合理使用(如个人学习、新闻报道、课堂教学)和法定许可(如教科书编纂)的适用条件(《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二十五条)。
4. 侵权与法律责任(20-30分)
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赔偿计算方法(实际损失、侵权人获利、法定赔偿上限500万元)。需注意2020年修法新增的惩罚性赔偿条款(恶意侵权1-5倍)。典型案例如字体侵权、短视频二次创作纠纷等。
5. 国际条约与新兴问题(10-15分)
《伯尔尼公约》《TRIPS协定》的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NFT数字藏品等前沿问题的法律争议。例如,AI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仍是学界讨论焦点。
扩展知识:
著作权保护期一般为作者终生加死后50年,法人作品为首次发表后50年。
我国实行著作权自愿登记制度,但创作完成即自动保护,登记仅为确权证据。
平台“避风港原则”要求收到侵权通知后需及时删除内容,否则承担连带责任。
著作权法常结合案例考察法律适用能力,需熟悉司法解释如《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