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侵权涉及的条款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专利法第十一条
规定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明确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直接产品和方法。
-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防止他人制造、销售、进口与外观设计相同或近似的产品。
2. 专利法第五十九条
界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发明或实用新型以权利要求书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解释权利要求;外观设计以图片或照片为准,简要说明可解释设计要点。
3. 专利法第六十条
规定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行政处理(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赔偿等)或司法诉讼。
4. 专利法第六十五条
明确侵权赔偿计算方式:
- 按权利人实际损失确定;
- 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侵权人获利确定;
- 二者均难以确定的,参照专利许可费倍数合理确定;
- 法定赔偿为1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5. 专利法第六十六条
引入举证责任倒置,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侵权方需证明其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
6. 专利法第六十七条
规定专利权人可申请诉前禁令和财产保全,防止侵权损害扩大。
7.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
细化假冒专利行为,如标注虚假专利号、销冒专利产品等,属行政违法,可能面临罚款等处罚。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补充解释侵权行为,如间接侵权(提供专用设备或零部件)、共同侵权等情形。
扩展知识:
等同侵权原则:被控侵权技术虽未完全落入权利要求字面范围,但通过等效手段实现相同功能/效果,仍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现有技术抗辩:被控侵权人可主张实施的技术属于现有技术或设计,以此免除责任。
不视为侵权的情形:包括权利用尽(合法售出后的使用)、科学实验使用、Bolar例外(为行政审批提供药品信息)等(专利法第七十五条)。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