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被抢注后,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身权益,并结合法律手段与商业策略降低损失:
1. 法律途径:异议、无效宣告与诉讼
商标异议:在抢注商标初审公告期内(3个月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异议申请,提供在先使用证据(如销售记录、广告投放、展会资料等),证明对方恶意抢注。
无效宣告:若商标已注册,可在5年内(恶意抢注不受时限限制)请求宣告无效,依据《商标法》第32条(损害他人在先权利)或第44条(以欺骗或不正当手段注册)。
民事诉讼:对恶意抢注者提起不正当竞争诉讼(《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或主张著作权、姓名权等在先权利。
2. 证据收集与优先权主张
在先使用证据:整理商标首次使用时间证明(如最早的商品包装、合同、发票、网络存档等),形成完整证据链。
国际注册优先权:若已在《巴黎公约》成员国申请注册,可主张6个月优先权,阻止抢注者扩大范围。
3. 防御性商标布局
跨类别注册:在核心商标外,关联类别(如食品企业同时注册第29类加工食品、第30类调味品)及衍生领域进行防御注册。
域名与社交媒体保护:同步注册核心商标的.cn/.com域名及微信、微博账号,防止品牌流量被截取。
4. 协商与监测机制
直接购买或授权谈判:评估抢注商标对企业影响,必要时通过谈判赎回,同时签订书面协议避免后续纠纷。
建立监测系统:使用专业商标监测工具(如权大师、白兔等),及时发现近似商标申请并采取措施。
5. 应对恶意抢注的特殊情形
驰名商标跨类保护:若商标已属驰名(需提供知名度证据),可主张跨类别保护,无效抢注商标。
举报工商违法行为:对抢注者使用商标造成市场混淆的,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其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扩展知识:抢注背后的法律漏洞与应对趋势
部分抢注者利用“商标囤积”牟利,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加大打击力度,对无真实使用意图的申请批量驳回。
企业可考虑通过著作权登记(Logo设计)、专利(特殊包装)等多维度保护,形成知识产权矩阵。
商标保护需长期规划,建议企业完善内部品牌管理制度,必要时咨询专业知识产权律师,制定针对性策略。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