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商标法的行为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相关法规进行处置,具体包括以下情形及法律后果:
1. 未经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
在同类或类似商品/服务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构成侵权。侵权方需立即停止使用,赔偿权利人损失(按实际损失、侵权获利或法定赔偿计算),情节严重的可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或不足5万元的,最高罚款25万元。
2. 销售侵权商品
销售明知或应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除停止销售外,需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及制造工具,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无法计算的,最高罚款25万元。
3.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商标标识
非法印制或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的,除赔偿外,可没收工具及标识,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4. 恶意抢注商标
以欺骗或不正当手段注册商标的,商标局可宣告无效;恶意诉讼的,需赔偿被诉方合理开支,并可能被列入信用黑名单。
5. 地理标志侵权
虚假使用地理标志误导公众的,没收侵权商品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
6. 网络平台责任
电商平台未及时制止侵权的,需承担连带责任。权利人可要求删除链接,平台应采取必要措施。
扩展知识:
刑事处罚:假冒注册商标、销冒商品等行为若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可依《刑法》第213-215条判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涉外保护:中国加入《巴黎公约》与《马德里体系》,对国际商标提供同等保护。
惩罚性赔偿:恶意侵权情节严重者,法院可判赔1-5倍损失。
行政查处:市场监管部门可主动查处,查封扣押侵权物品,必要时移送司法机关。
时,权利人可通过行政投诉、民事诉讼或刑事报案途径主张权利,需准备权属证明、侵权证据及损失依据。商标布局应注重防御性注册,定期监测市场侵权动态。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