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指以欺骗手段使他人签订合同,达到非法占有的行为。该行为不仅违反了公平诚信原则,破坏了经济秩序,而且危害了社会稳定。那么,合同诈骗应具备哪些构成条件呢?
一、行为需要以欺骗为手段
合同诈骗的构成条件之一是以欺骗为手段。欺骗行为是指一方以虚假陈述、隐瞒事实、虚构业务等方式,诱骗另一方签订合同。所以在诈骗行为中必须存在欺诈,欺诈行为是合同诈骗构成的基本条件。只有以欺诈为手段,从而导致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才能够被认为是合同诈骗。
二、存在财产所有权转移和占有行为
合同诈骗的构成条件之二是财产所有权转移和占有行为。所谓财产所有权转移,就是指诈骗犯向被害人获取了他人姓名、财产证照等资料后,利用这些资料去进行虚构购物、签刷信用卡、开通贷款等行为,从而涉及了财产所有权转移行为。同时,合同诈骗还要求存在占有行为,即犯罪人需要将被骗取的财物或价值转移至自己。
三、存在非法意图和故意行为
合同诈骗的构成条件之三是必须存在非法意图和故意行为。所谓非法意图是指犯罪人的主观恶意,即犯罪人主观上知道并且也是故意制造了虚假的事实,接着诱骗受害人签署相应的合同,以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故意行为是指犯罪人在合同诈骗行为中做出的被动欺骗行为,即犯罪人主观上认定被害人那些行为是欺骗行为,而自己也是有意识地选择撒谎或虚伪的陈述方式来欺骗被害人,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四、存在危害结果
合同诈骗的构成条件之四是存在危害结果。即,犯罪人的诈骗行为必须造成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如果犯罪人的行为仅是欺骗的手段,而未因此造成对被害人的财产权益的实际损害,那么诈骗行为就不成立。只有当犯罪人的欺骗行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实际损害时,才可以构成合同诈骗。
总之,要构成合同诈骗,需要同时具备欺诈行为、财产所有权转移和占有行为、非法意图和故意行为、以及危害结果这四个基本构成条件。对于诈骗罪作为犯罪之一,我们应进行整治打击,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和谐。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