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纠纷主要涉及以下几类情形:
1. 合同主体资格争议
包括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或劳务提供方是否具备履约能力(如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例如,企业未经工商登记或劳务者伪造专业技能证书签订合同。
2. 合同条款解释分歧
对劳务内容、工作地点、报酬标准等条款理解不一致。常见于口头约定与书面合同差异,或格式合同中模糊表述(如“绩效奖金按公司规定发放”但未明确计算方式)。
3. 报酬支付纠纷
拖欠劳务费、加班费未支付、佣金计算错误等。部分案例涉及单方降低约定薪酬或未兑现比例,甚至以“绩效考核不合格”为由克扣报酬。
4. 合同解除争议
包括违法解除(未提前通知或未书面说明理由)、经济补偿金分歧(N+1赔偿标准争议)、竞业限制条款效力问题(如未支付补偿金却要求履行限制)。
5. 工伤与社保问题
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界定不明导致的工伤赔偿纠纷,或用人单位未按约定购买商业保险。特殊情形下涉及新业态从业者(如外卖骑手)的权益争议。
6. 工作内容与条件变更
单方面调岗降薪、增加工作强度未协商一致。例如强制外派至异地工作或延长工作时间但拒付额外补贴。
7. 保密与知识产权归属
成果权属约定不清(如设计图纸、软件代码归属),或泄露商业秘密索赔。多见于技术开发类劳务合同。
8. 涉外劳务特殊争议
外汇支付汇率风险、海外工作签证手续不全导致合同履行不能,或适用法律冲突(如约定外国法但实际履行地在中国)。
法律实务提示:
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分至关重要,前者适用《民法典》,后者适用《劳动法》,路径不同。
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邮件)已成为主要证据形式,需注意固定保存。
争议解决条款中约定仲裁时需明确仲裁机构全称,否则可能导致条款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强调,涉及新就业形态的劳务纠纷需综合考察从属性、报酬结构等因素判断法律关系性质。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