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合同诈骗类案件近年来呈现高发态势,尤其在金融监管趋严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两类犯罪往往交织出现,案件数量和社会危害性均较突出。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现状及特点:
一、案件数量与趋势
1. 非吸案件数量居高不下
根据最高检2023年工作报告,2022年全国起诉非法集资案件同比上升12.3%,其中非吸案件占比超60%。P2P爆雷、养老诈骗、虚拟货币等新业态成为重灾区,如“e租宝”“善林金融”等案件涉及资金均超百亿。
2. 合同诈骗与非吸的混合犯罪增多
犯罪团伙常以“投资理财”“项目合作”为名签订虚假合同,实质构成非吸或集资诈骗。2021年上海某“区块链投资”案中,犯罪方通过签订保本协议吸收资金,最终被认定为合同诈骗与非吸竞合。
二、犯罪手法演变
1. 伪装形式专业化
- 利用合法公司外壳,通过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流程伪装合规性;
- 虚构“政府背书”项目(如棚改、新能源),伪造红头文件或领导站台视频;
- 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APP,以“高息返利”“股权众筹”吸引散户。
2. 目标群体精准化
老年人、中者、个体工商户成为主要目标,犯罪团伙针对不同群体设计话术,例如以“养老公寓预售”“教育基金”为诱饵。
三、司法实践难点
刑民交叉问题:部分案件起初以民事合同纠纷立案,后期发现涉嫌犯罪,导致追赃难度增大。
证据固定困难:资金流向复杂,多层空壳公司转移资产,电子证据易被销毁。
量刑争议:非吸与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认定存在分歧,影响罪名适用。
四、风险防范建议
1. 投资者需核查合同对方资质,通过央行、证监会等官网查询金融牌照;
2. 警惕“保本高收益”承诺,年化收益率超6%即需谨慎;
3. 关注资金流向,要求对方提供银行托管证明或审计报告;
4. 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地方金融监管局或公安机关举报。
当前两类犯罪仍处于多发期,但随着《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实施及反诈技术应用,案件增速已有所放缓。社会公众提升法律意识仍是遏制犯罪的关键。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