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居间合同诈骗行为需要从合同审查、交易主体核实、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以下是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
一、合同签订前的风险防范
1. 核实居间方资质
核查居间方的营业执照、行业资质、信用记录等,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是否存在异常经营、行政处罚或法律纠纷。对个人居间者,需核实件及从业背景。
2. 审查合同条款
明确居间服务内容、报酬支付条件及时间节点,避免模糊表述。
设置“防跳单条款”时需合法合规,不得排除委托方自主交易权利。
违约责任需具体化,如欺诈情形下的赔偿标准、解约权等。
3. 交易对手方尽调
要求居间方提供上下游客户的详细资料(如资质证明、履约能力证明),避免居间方虚构交易主体或夸大对方资信。
二、合同履行中的监督措施
1. 分阶段付款与凭证留存
采用“基础费用+成功佣金”模式,首付款不超过总佣金的30%。要求居间方提供阶段性成果证明(如撮合证明、对方意向书)后再支付后续款项。
2. 资金监管与共管账户
大额交易可引入银行监管账户,约定交易完成后方可释放资金。确保资金流向与合同标的直接关联。
3. 动态交易进度
定期要求居间方提交进展报告,核查其提供的联络记录、交易文件真伪。对异常延迟或信息矛盾保持警惕。
三、法律与技术手段结合
1. 电子存证与区块链应用
采用可信时间戳、电子签约平台存证关键协商记录。部分地区可通过区块链固证平台保存履约证据。
2. 条款陷阱识别
注意“全权代理”“不可撤销授权”等高风险条款,避免赋予居间方超出撮合范畴的权利。涉及跨境居间时需增加法律适用条款。
四、事后救济途径
1. 刑事报案标准
如居间方虚构事实骗取佣金(如伪造印章、虚构交易方),且金额超过5000元,可依据《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报案。需准备合同、转账记录、沟通证据链。
2. 民事诉讼要点
主张欺诈撤销合同时需在知道被骗后1年内提起诉讼。可同时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资产。
五、行业特殊风险提示
房地产居间:警惕“一房多卖”骗局,核查房源产权状态。
外贸居间:验证信用证真伪,防止伪造提单等单据诈骗。
金融居间:防范P2P平台虚假债权撮合,核查底层资产真实性。
保持全程书面沟通记录,对口头承诺要求书面确认。涉及大额交易时建议聘请律师参与合同设计及履约监督。行业监管机构(如住建部对房产中介、银保监对金融经纪)的投诉渠道可作为辅助手段。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