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劳动者因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被判处刑罚)时,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六款解除劳动合同。以下是具体分析和相关法律要点:
1. 法律依据与解除条件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此处"追究刑事责任"包括服刑(有期徒刑、拘役等)、缓刑或羁押期间。但需注意,行政拘留、刑事拘留(未判决)不在此列,用人单位不得直接解除合同。
2. 解除程序的合法性要求
- 用人单位需以法院生效判决作为解除依据,不能仅凭逮捕或侦查阶段信息解除合同。
- 解除通知应书面送达劳动者或其家属,并注明法律依据(如援引《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 若劳动者被判处缓刑,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争议,部分判例认为缓刑未实际脱离工作岗位,需个案判断。
3. 特殊情形的处理
- 劳动合同中止:部分地方性规定(如《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允许在劳动者被羁押期间中止合同,暂停履行权利义务,待结果明确后决定恢复或解除。
- 工会程序:若劳动者此前担任工会职务,需依据《工会法》履行民主程序解除。
4. 用人单位未及时解除的风险
若劳动者服刑期间用人单位未解除合同,可能需继续缴纳社保(部分地区允许停缴),但劳动关系实际无法履行。劳动者刑满释放后主张工资、社保补缴等权益时,法院可能根据公平原则部分支持。
5. 刑满释放后的再就业权利
- 《就业促进法》规定不得因犯罪记录歧视劳动者(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等特定犯罪除外)。
- 原用人单位无义务恢复劳动关系,但劳动者可重新应聘。部分行业(如金融、教育)依法限制有犯罪记录者就业。
6. 国际比较参考
部分国家(如德国)规定仅当犯罪行为直接影响工作(如会计职务犯贪污罪)方可解雇,我国法律未作此细分,实践中更倾向保护用人单位管理权。
需注意,具体案件可能涉及地方司法指导意见或特殊行业规定,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咨询专业法律人士。对于劳动者而言,刑事风险不仅涉及人身自由,也可能对职业生涯产生长期影响,应谨慎避免违法犯罪行为。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