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1. 劳动行政部门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社局):
各级人社局(如区、县、市人社局)负责监督劳动法律法规执行。劳动者可就拖欠工资、超时加班、未签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投诉方式包括现场提交材料、电话(如12333热线)或线上平台(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2.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 仲裁申请:
劳动争议需先申请仲裁,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包含双方信息、仲裁请求、事实理由等)至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仲裁前置是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条)。
3. 工会组织
- 企业工会或地方总工会可协助调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若企业未建工会,劳动者可向行业工会或上级工会求助。
4. 法院诉讼
- 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例外情况(如追索劳动报酬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为一裁终局。
5. 其他补充途径
- 信访渠道:通过政府信访部门反映问题,但需注意信访不代替法律程序。
- 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者可申请法律援助,由律师免费代理(《法律援助法》涵盖劳动争议案件)。
注意事项:
保留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聊天记录等);
仲裁时效为1年,自权益受侵害之日起算;
集体争议可推举代表参与仲裁或诉讼。
劳动仲裁与投诉的具体流程及所需材料可能因地区略有差异,建议提前咨询当地部门或专业律师。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