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讹人罪的刑事法律责任
故意讹人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法律违法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讹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也可能被判处缓刑。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故意讹人罪的具体法律规定和量刑情况。
一、故意讹人罪的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构成故意讹人罪:
1. 捏造事实诬告他人犯罪,企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
2. 诬告他人犯罪,企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
对于以上两种行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并造成他人受到刑事追究,都将构成故意讹人罪。
二、故意讹人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讹人罪的法定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量刑时,法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2. 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程度;
3. 犯罪分子的以往表现和认罪态度;
4. 被害人的遭受损失程度等。
通常情况下,如果讹人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如被害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法院会判处较重的有期徒刑。相反,如果行为人主动认罪,配合调查,并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法院可能会从轻处罚。
三、故意讹人罪的缓刑适用
在某些情况下,犯故意讹人罪的人也可能获得缓刑。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符合以下条件,法院可以宣告缓刑:
1. 有悔改表现,犯罪情节较轻的;
2. 初次犯罪,犯罪情节较轻的;
3. 依照《刑法》规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被判处缓刑,犯罪分子也需要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法律,接受社区矫正。如果在考验期内又犯罪,或者拒不执行判决和裁定,缓刑就会被撤销,被判罪犯需要继续执行原判刑罚。
总之,故意讹人罪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但在某些情节较轻的案件中,犯罪分子也可能获得缓刑。关键在于犯罪分子是否能够及时认罪,积极赔偿损失,并表现出良好的悔改态度。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